黑法师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隆谦法师永嘉禅宗集浅述8 [复制链接]

1#

《永嘉禅宗集》浅述

第二讲

“师翌(yì)日下山,乃回温州,学者辐凑。”玄觉大师第二天就下山回温州了。回到温州之后,四方学者都来亲近他,他开始弘扬佛法。

“著证道歌一首。”玄觉大师著作了以禅宗见地为主的《证道歌》。“及禅宗悟修圆旨,自浅之深。”还有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这本《永嘉禅宗集》。

“庆州刺(cì)史魏靖(jìng)缉而序之,成十篇,目为永嘉集,并行于世。”庆州刺史魏靖(jìng)把这本书进行了编辑,并且作了个序,成为十篇,称为《永嘉集》,流通于世。

这是介绍这本书的来历。因为当时这本书没有什么先后次序的,是永嘉大师生前就像写日记一样,随手记下的。这本书前后经过了两次整理,这是第一次整理,就是在永嘉大师圆寂之后没多少年,魏靖(jìng)就开始整理,根据他的理解,编成了十篇,相当于十门,就是书上列的这十篇:“慕道志仪第一,戒憍(jiāo)奢(shē)意第二,净修三业第三,奢摩他颂第四,毗婆舍那颂第五,优毕叉颂第六,三乘渐次第七,理事不二第八,劝友人书第九,发愿文第十。”

到了明代,传灯大师又进行了第二次整理,为什么?因为传灯大师觉得魏靖编的这个次序不合乎修行的先后次序,就是与修行的过程不相吻合,他就重新做了整理、编辑。所以,就出现了两个版本,但是内容是一样的,只是先后次序不一样,各有各的道理。

我们这次采用的版本就是传灯大师重新编辑的,为什么用他这个版本?我们现在把两种先后次序都给大家理一下,让大家做一个比较。

我们先看魏靖整理的。

这一篇讲修道要立志,就是要发愿,同时要“事师仪则”,就是怎么依止善知识。这里讲了两个内容,一个是发愿,一个是依止善知识。

第二个他讲要祛除骄奢,憍就是骄慢、傲慢,奢是享受、奢侈,就是在生活上要简朴,不要奢侈,要爱惜物命,爱惜你的生活资具,就是在生活上不能浪费,不能讲享受。

第三个就是净修三业,就是要清净身口意三业。

这个主要讲修定的,奢摩他翻译成汉语就是止,止观的止。什么叫止?就是停止一切妄想。停止妄想,最后的结果就是得定。修止得定,这是止的主要内容。

毗婆舍那就是观,通过修观,然后开慧。修止得定,修观开慧,一定,一慧。

优毕叉翻译成汉语就是等持。什么是等持?就是定慧均等,不偏于定,也不偏于慧,又叫定慧等持,实际上就是中观。

三乘,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三乘是渐次而习得的,就是从浅入深,渐次来的。

第八主要讲的是理事不二,即理即事,即事即理。《楞严经》上说:“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。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”就是讲,理须顿悟,事须渐除,最后达到理事不二;就是先明理,再达于人事。悟理是证体,达事是起用,最后达到理事圆融。

就是讲要发悲心去开导别人,相当于要救度众生。

最后发愿要广度一切众生。

我们一边读,一边看,就知道这个编辑前后混乱,不符合修行的前后次第,正是这个原因,才有了第二次编辑。

到了明朝,天台宗的一位大师,法名传灯,重新作了编辑。他是这么个次序:

首先要皈依三宝,这是学佛的次序,就是说皈依三宝是入佛门的开始。

第二个就是发宏誓愿,皈依佛门之后就要发愿修行,不管发什么样的愿,修人天善行是愿,修二乘是愿,修大乘也是愿。这都是愿望,所以,“愿”是皈依之后,紧接着必须要进行的。

第三就是讲的亲近师友,亲近善知识,就是要有良师益友。皈依三宝之后,要发愿修行,就要依止善知识,开启闻、思、修,所以把它列为第三。这个次序就比前面那个次序更合理了。

这句话是讲衣食是修道的资粮,生存的资粮,所以我们要生存、要修行必须要有衣食住行。

就是说衣食住行虽然是需要的,但是要防止两个极端,要么贪图享受,要么啥也不要,光喝空气了,这也不行。所以一定要注意,要走中道。这就是中道的重要性。

净修三业是指清净身口意三业。要想清净身口意三业,就要修一些基础的法,像忏悔业障、广修福德资粮、闻思经典等。通过清净三业,为以后的修行做准备。

这是讲理和事的关系,就是理论和具体修持的关系,也就是闻思跟修的关系。它们是相辅相成的。就是说,通过前面的“三乘渐次、理事不二、简示偏圆”,为最后证修止观做准备。

所以,要想修止观,前面的理论学习是很重要的。为什么我们强调闻思修?就是为以后的深入止观做准备的。如果理论没准备好,想修止观,难度就很大了。

所以,他编辑的这个次序是非常有道理的,是非常合乎我们的修行过程的,对我们的修行是很有帮助的。

“三乘渐次”,就是明白大小乘的关系,小乘是大乘的基础,大乘是小乘的提高和完善。“理事不二”,是进一步让我们明白修行过程当中要理事结合,这很重要的,不能偏理,也不能偏于事。就是说,光学习道理也不行,光做事也不行,要理事结合。

这就避免走极端,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,是丰富多彩的,不是非黑即白、非白即黑,不是这样的。“简示偏圆”,是进一步对理事进行补充,意思就是不能偏颇,不能走极端,要理事圆融,走中道。有了这些准备后,最后证修止观。

《楞严经》最后讲五十阴魔,也是这个意思。就是前面讲理、讲法门、讲过程,然后,在修行过程当中肯定就要出现各种各样的境界,遇到境界怎么办?就要靠前面的理论学习来对治。所以这个先后次序是非常有道理的。

这一段是说,“止观”到了最后就是一心三观。天台宗讲一念三千,禅宗讲一悟而至佛地。最后都讲这一点,就是回归到这一念心上,从这一念心上去体证佛性。不回到这一念心上,是不能体证佛性的。

我们讲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知道修心了,不再往外走了,就超越了一大阿僧祇劫。明心了,就超越了第二大阿僧祇劫。知道色空不二、空有不二了,就超越了第三大阿僧祇劫。

所以,这个成佛时间是你自己定的,不是别人定的,时间在你,不在他。

年9月21日

(待续)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